酸雨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约7.6%。
为此,各地方人民政府要打持久战的准备。其次,应当理清中央和地方的环境和发展事权关系。
五、针对经济下行要出台扶助式的环境保护政策首先,应当宽立法和因地制宜立法,包括环境标准的制定要结合国情。只有对那些整顿和改造无望的,才予以关闭。2008年以来,我国的中央政府也因势提出,要化危机为机遇,在经济危机期间要大力开展产业结构调整,不得发展过剩产能。但是,环境保护不是此次经济下行和失业率提高的唯一原因,企业土地成本提升和人口老龄化等导致的劳动力成本等提高也是重要原因。但是,一些地方政府在运动式环境执法中,也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行为。
如环境保护的新技术,目前推广存在制度障碍,很多新技术因为既有的政策和评审体制,难以被迅速地推广。中央政府出台政策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就是为了早日进入工业4.0的创新经济时代。发表中欧、中印、中巴气候变化联合声明。
研究制定2014年度碳强度考核工作方案,启动考核工作。四是积极建设性参与巴黎会议。会同有关方面,积极采取措施,争取超额完成十二五碳强度下降17%的目标任务。印发《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重点工作部门分工。
完成一季度及上半年碳强度形势分析报告。继续组织开展中国低碳发展宏观战略研究项目。
会同有关部门筹建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六是推动适应气候变化工作。五是加快建立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三是完成中国低碳发展宏观战略总报告,提出中国低碳发展长期路线图。
继续组织编制中国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指导全国各省区市编制省级适应气候变化方案,启动各项试点示范工程。以中央确定的我国2030年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为依据,研究提出十三五应对气候变化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加强重大问题研究,研究提出十三五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考虑和任务。继续推动中美气候变化工作组下相关领域的合作取得进展。
五是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快应对气候变化立法进程,加快建立健全应对气候变化基本制度,推动形成我国转方式、调结构的倒逼机制。
完成《中国国家自主决定贡献》文件,并正式向《公约》秘书处提交。与有关部门共同开展55家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开展低碳社区试点,印发了《低碳社区试点建设指南》。
召开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期间气候变化联合特别会议,落实两国元首共识。举办2015年度第一期应对气候变化与绿色低碳发展培训班。推动出台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条例,制定相关配套细则。七是加强基础能力建设。起草完成应对气候变化法律文本。完成国家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阶段性总结,研究制定《关于深化低碳试点的指导意见》以及低碳城市的评价标准。
积极参与公约内外谈判磋商,加强与美、欧、法、基础四国、立场相近发展中国家的协调合作,推动谈判进程。会同有关部门认真做好利马会议总结及成果分析,积极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会议。
深化碳排放权交易试点,起草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条例,启动制定相关配套细则。二、下一步重点工作任务一是确保完成十二五碳强度下降目标任务。
完成2014年碳强度下降目标责任考核,并向社会公布考核结果。组织开展2015年全国低碳日系列宣传活动。
尽快出台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二是做好十三五应对气候变化谋划工作。根据第三次经济普查后调整数据,核算2014年度碳强度下降率和十一五以来碳强度累计下降率完成全国碳排放权交易总量设定和配额分配方案,出台重点行业企业碳排放核算与报告标准,完善碳交易注册登记系统功能。
深化碳排放权交易试点,起草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条例,启动制定相关配套细则。发表中欧、中印、中巴气候变化联合声明。
完成《中国国家自主决定贡献》文件,并正式向《公约》秘书处提交。六是推动适应气候变化工作。
一、2015年上半年应对气候变化主要工作进展一是完善应对气候变化顶层设计。三是完成中国低碳发展宏观战略总报告,提出中国低碳发展长期路线图。
根据第三次经济普查后调整数据,核算2014年度碳强度下降率和十一五以来碳强度累计下降率。五是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七是加强基础能力建设。二是加强碳强度形势分析和跟踪预测。
继续组织编制中国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指导全国各省区市编制省级适应气候变化方案,启动各项试点示范工程。举办2015年度第一期应对气候变化与绿色低碳发展培训班。
完成国家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阶段性总结,研究制定《关于深化低碳试点的指导意见》以及低碳城市的评价标准。二是做好十三五应对气候变化谋划工作。
加快应对气候变化立法进程,加快建立健全应对气候变化基本制度,推动形成我国转方式、调结构的倒逼机制。三是扎实推进低碳发展试点示范。
留言0